必读!10个经典成语故事,孩子越听越聪明!
已有 43 阅读此文人 - - 成语故事 - 15150787807
一、画蛇添足——过度卖弄反误事
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,故事讲述楚国官员分酒时,提议谁先画完蛇就能喝酒。一人迅速画完,见旁人未完成,得意地为蛇添脚,结果反被嘲笑:蛇本无足,你画错了!最终失去饮酒资格。这个故事提醒孩子:做事要把握分寸,多余的动作可能适得其反。
二、守株待兔——侥幸心理不可取
宋国农夫偶然捡到撞树而死的兔子,便每天守在树旁等待下一只,荒废了田地。出自《韩非子》的这则故事,生动揭示了指望不劳而获的荒谬性。讲给孩子听时,可引导他们思考努力与运气的关系。
推荐故事:历史的见证:那些改变中国的女性传奇
三、刻舟求剑——用静止思维解动态问题
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楚人过江时佩剑落水,他在船身刻记号,认为靠标记就能找回剑。船行至对岸后,他按记号下水寻剑,自然一无所获。这个故事能帮助孩子理解事物随时空变化的客观规律。
四、亡羊补牢——及时止损的智慧
战国时期,牧民发现羊圈破损导致羊群丢失,邻居劝他修补,他却拖延导致更多羊逃跑。最终修补后保住了剩余的羊。这个出自《战国策》的成语,教孩子面对错误时要快速行动,避免更大损失。
五、井底之蛙——眼界决定认知
《庄子·秋水》中的青蛙常年生活在井底,认为天空只有井口大小。直到海龟告诉它大海的辽阔,才意识到自己的局限。用这则故事启发孩子:多接触外界才能拓展视野,切勿固步自封。
更多成语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六、对牛弹琴——沟通要看对象
公明仪对着牛弹奏高雅琴曲,牛毫无反应;当他改弹蚊蝇声与牛犊叫声时,牛立刻竖起耳朵。这个出自《弘明集》的典故,让孩子明白:有效沟通需要根据对象调整方式。
七、掩耳盗铃——自欺欺人的荒唐
晋国贵族范氏的大钟被贼盯上,贼人敲钟时怕被发现,捂住自己耳朵以为别人也听不见。出自《吕氏春秋》的这则故事,用夸张手法让孩子懂得:欺骗自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
八、狐假虎威——虚张声势的本质
《战国策》记载,狐狸被老虎抓住后谎称自己是百兽之王,并让老虎跟随其后验证。动物们见到老虎纷纷逃窜,老虎信以为真。故事揭露了借助他人威势的虚伪性,教育孩子要靠真本事立足。
九、拔苗助长——违背规律的代价
宋国农夫嫌禾苗长得慢,竟将每株秧苗拔高一截,结果导致全部枯死。这个出自《孟子》的经典故事,让孩子直观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,可与科学课知识结合讲解。
十、愚公移山——坚持的力量
《列子·汤问》中,愚公带领家人日复一日挖山开路,最终感动天神搬走大山。不同于其他成语的警示意味,这个故事传递积极信念:面对困难时,持续努力可能创造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