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在《论语·述而》中记载,孔子曾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说,教导学生,不到他想弄明白但却弄不明白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,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
有一次,孔子给学生们讲解方形的东西。他先指着房间的一个墙角,向学生们详细地描述方形的特征,比如有四个直角、四条边等。然后孔子就希望学生们能联想到其他三个墙角也是同样的形状。有悟性高的学生,马上就能领会孔子的意思,还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类似方形的物品,像桌子面、书本的封面等。而有些学生却不能从一个墙角推知其他三个墙角的样子,孔子就觉得这样的学生还需要多思考和锻炼,学会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。后来,“举一反三”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,形容善于学习,能够由此知彼。
二、“温故知新”的由来
《论语·为政》里有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”的说法。讲的是在学习过程中,要时常温习旧的知识,这样才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,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可以当老师了。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孔子的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,每天都会诵读和复习之前学过的经典著作。有个学生叫子贡,他在复习《诗经》时,对其中一些诗句有了新的感悟。原本他只是记住了诗句的字面意思,但是再次复习的时候,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,他发现诗句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道理。他把自己的这些新想法告诉了孔子,孔子听后非常高兴,夸奖子贡能够“温故知新”。从那以后,“温故知新”就成了一个鼓励人们不断复习旧知识以获得新知识的成语,提醒着大家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理解的过程。
三、“怨天尤人”的典故
《论语·宪问》提到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”。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。
当时,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很多地方都得不到认可和推行,他四处奔走,希望能有君主采纳他的治国理念,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。但现实却很残酷,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和冷眼。孔子并没有抱怨上天对他不公平,也没有责怪别人不理解他。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和追求,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和道理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。他相信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地去做,上天会理解他的。而那些遇到一点困难就埋怨上天、责怪别人的人,和孔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后来,“怨天尤人”就成了形容那些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,一味抱怨天、责怪别人的人的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