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能补拙成语故事,藏着怎样的智慧?
已有 6 阅读此文人 - - 成语故事 - 15150787807
“勤能补拙”这个成语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勤奋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。该成语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《跛奚移文》,其中提到“截长续短,凫鹤皆忧;持勤补拙,与巧者俦” ,意思是说,用勤奋来弥补笨拙,就可以和那些聪明灵巧的人相匹敌。
司马光的故事
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就是一个通过勤奋弥补自身不足的典型例子。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并不好,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,别人很快就能背诵下来的文章,他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但是司马光并没有而气馁,更没有放弃。
为了能多挤出一些时间来学习,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特别的枕头。这个枕头是用圆木做的,只要一翻身,圆木就会滚动,他就会被惊醒,然后立刻起床读书学习。他把这个枕头叫做“警枕”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司马光始终坚持勤奋学习。凭借着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,他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,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。他主编的《资治通鉴》,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,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司马光的成功,正是“勤能补拙”的生动写照。
梅兰芳的故事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,天生条件并不好。他小时候去学戏,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,灰暗、呆滞,根本不是学戏的料,不肯收留他。
梅兰芳并没有因为师傅的否定而放弃自己的梦想。他开始每天盯着天上飞翔的鸽子,追随着它们的身影转动眼睛;又注视着水中游动的金鱼,让自己的眼神随着金鱼的游动而灵活变化。
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,他的眼睛变得越来越有神,越来越灵动。最终,梅兰芳成为了京剧界的一代宗师,他的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,为京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勤能补拙的现实意义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。有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天赋异禀,但更多的人可能资质平平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取得成功。“勤能补拙”告诉我们,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,愿意付出努力,通过不懈的勤奋,就能够弥补自身的缺陷,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无论是在学习上,还是在工作中,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。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,不要自卑,更不要轻易放弃。我们应该像司马光和梅兰芳一样,用勤奋去克服困难,用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。因为,只有勤奋,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,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