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气读完!论语中的成语故事大揭秘
已有 17 阅读此文人 - - 成语故事 - 15150787807
不耻下问
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记载,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这里说的是卫国大夫孔圉,他聪明好学,还非常谦虚。当时社会有个规定,只有死后才能被授予谥号,而孔圉的谥号是“文”。子贡对此有些疑惑,就问孔子为什么孔圉能得到“文”这个谥号。孔子就解释说,孔圉勤奋敏捷且喜爱学习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用“文”作为他的谥号是很恰当的。
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,在学习和求知的道路上,不要因为对方身份、地位不如自己,就不愿意向他们学习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知识盲区,能放下身段虚心请教,才能不断充实自己,拓宽知识面。
三人行,必有我师
《论语·述而》里有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意思是说,几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。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,如果自己也有,就要改正。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,他秉持着这种谦逊的态度,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智慧。比如他在与弟子们的相处中,也能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。曾参虽然性格木讷,但为人谨慎、孝顺,做事认真,孔子就很欣赏他的这些品质。这个成语故事我们,无论何时何地,身边的人都可能在某方面比我们优秀,我们要有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眼睛,并且积极学习,同时也要审视自身,避免出现他人的缺点。
举一反三
《论语·述而》中,孔子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教导学生,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给他指出一个方面,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,就不再教他了。
有一次,孔子给弟子们讲解《诗经》中的篇章,他通过举例让弟子们明白诗中的含义。子贡在听了讲解后,能够联想到其他类似的情况,并且理解了为人处世的道理。孔子看到子贡能够做到举一反三,十分欣慰。这个成语故事强调了学习不能死记硬背,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,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。当我们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,要能够触类旁通,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,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,提高学习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