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“狡兔三窟”成语故事,藏着这些生存智慧!

狡兔三窟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。故事的主人公是齐国的孟尝君,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,以广纳贤才、门客众多而闻名。

故事详情

当时,孟尝君有个门客叫冯谖。有一次,孟尝君派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。冯谖到了薛邑后,不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严厉地向百姓催债,反而假传孟尝君的命令,把债券全部烧掉,百姓们对孟尝君感恩戴德。孟尝君得知此事后,虽然很惊讶,但也没有过多责备冯谖。

后来,孟尝君因被齐王猜忌,失去了相国的职位,只好前往自己的封地薛邑。当他到达薛邑时,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,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冯谖此举的深意。“狡兔三窟”成语故事,藏着这些生存智慧!

冯谖认为这还不够,他对孟尝君说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;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”于是,冯谖去了魏国,他对魏王说孟尝君如何贤能,如果能请他来魏国当相国,魏国一定能强大起来。魏王听了很心动,就派使者带着厚礼去请孟尝君。
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
齐王得知这个消息后,担心孟尝君为魏国所用,对自己不利,于是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相国职位,并向他道歉。这就是冯谖为孟尝君凿的第二窟。

接着,冯谖又让孟尝君向齐王请求,在薛邑建立宗庙。宗庙建成后,薛邑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,齐王就会更加重视和保护薛邑。这样,孟尝君在薛邑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,这便是第三窟。

现实

狡兔三窟”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,在生活和工作中,要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,做好多手准备。就像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,如果我们只准备了一种应对方式,一旦这种方式失效,就可能陷入困境。而如果我们能像狡兔一样,有多个“藏身之处”,多个解决问题的办法,那么在遇到困难时,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,增加成功的机会和生存的几率。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谋略和远见的重要性,冯谖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,为孟尝君打造了坚实的后盾。

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,Come 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