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以貌取人背后,藏着怎样的成语故事?

以貌取人”这个成语,出自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。故事要从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一段经历说起。孔子,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门下弟子众多,其中有两个人物在“以貌取人”这个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,他们就是子羽宰予

子羽的故事

子羽,复姓澹台,名灭明,他的长相比较丑陋。起初,他想要拜孔子为师。孔子看到他的模样,心里多少有些不太满意,认为他资质可能不佳,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。子羽并没有因为孔子的态度而放弃学习。他离开孔子后,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,修养品德。

子羽致力于修身实践,他的言行举止都严格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。他到各地去讲学,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。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,他的声誉传遍了各个诸侯国。以貌取人背后,藏着怎样的成语故事?

宰予的情况
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
宰予则与子羽相反。他长得仪表堂堂,而且能言善辩,孔子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,觉得他很有才华,必定能有所成就。在之后的相处中,孔子却发现宰予并非像他外表那样优秀。宰予常常白天睡觉,荒废学业,而且他的一些言论和行为也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。孔子对他越来越失望,感慨自己看走了眼。

孔子的感悟

后来,孔子根据子羽和宰予的事情,发出了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”的感叹。意思是说,自己凭借言语来判断宰予,结果看错了他;凭借容貌来判断子羽,也犯了错误。

从那以后,“以貌取人”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,用来告诫人们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的品质和才能。因为外貌只是人的外在表现,而一个人的内在修养、学识、品德等,才是真正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避免以貌取人,要通过深入的了解和观察,去认识和评价一个人。

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,Come 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