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源于论语的高级成语故事,你知道几个?
已有 5 阅读此文人 - - 成语故事 - 15150787807
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。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,他聪明好学,又非常谦虚。对于比自己地位低或者学问不如自己的人,他也不认为向他们请教问题是羞耻的事情。
当时社会等级观念森严,人们往往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有失身份的。但孔文子打破了这种偏见,只要是自己不懂的,不管对方身份如何,都会虚心地去询问。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,让他不断充实自己,学问和品德都备受赞誉。孔子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品质,才用“文”来作为他的谥号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学习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,只有保持谦虚的态度,不耻下问,才能不断进步。
二、“见义勇为”——勇敢担当的精神
《论语·为政》中有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”。这其实就是“见义勇为”这个成语的源头。在春秋时期,社会秩序较为复杂,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公平、不正义的事情。当人们遇到符合道义的事情时,如果选择退缩,那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。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比如,在一个集市上,有恶霸欺负弱小的商贩,抢夺他们的货物。这时,有一位年轻人看到了这种情况,他没有犹豫,挺身而出,制止了恶霸的恶行。周围的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,称赞他的勇敢。他的行为就是“见义勇为”的体现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需要伸张正义的时刻,不能因为害怕麻烦或者危险就选择旁观,而应该像这位年轻人一样,勇敢地站出来,维护正义。
三、“举一反三”——灵活学习的智慧
《论语·述而》中,孔子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意思是说,教导学生,不到他想弄明白但却弄不明白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,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,那就不再教他了。
有一次,孔子给学生们讲解一个数学原理。他先举了一个例子,然后让学生们思考类似的情况。有个学生很快就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,推导出了另外几种相关的解法。孔子非常高兴,认为这个学生能够举一反三,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,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,从一个事例中能够推导出其他类似的道理,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,提高学习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