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这些源自论语的成语故事及人物,你知道几个?

论语》作为儒家经典,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智慧,还衍生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,每个成语背后都有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。

不耻下问:孔子的谦逊求知

不耻下问”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,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这里讲的是卫国大夫孔圉,他聪明好学,还非常谦虚。当时社会上认为孔圉配不上“文”这个谥号,但孔子却认为,孔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,并且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用“文”来作为他的谥号是恰当的。孔子对孔圉的评价,也体现了他自己谦逊好学的态度,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求知,鼓励弟子们要不耻下问,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。

举一反三:颜回的聪慧领悟

这些源自论语的成语故事及人物,你知道几个?
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
举一反三”源自《论语·述而》,子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孔子说教导学生,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,不去开导他;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,不去启发他。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,就不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。而颜回就是孔子眼中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。颜回十分聪慧,对于孔子所讲的道理,他总能很快领悟并能触类旁通。孔子很欣赏颜回的这种学习能力,认为他是可造之材,颜回也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,他的学习态度和领悟能力也成为了后世学子学习的榜样。

过犹不及:孔子的中庸之道

“过犹不及”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子贡问:“师与商也孰贤?”子曰:“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”曰:“然则师愈与?”子曰:“过犹不及。”子张(颛孙师)做事有些过头,子夏(卜商)做事则有些欠缺。孔子认为,做事情超过和达不到同样不好,这体现了他的中庸之道。孔子主张为人处世要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,既不能做得太过,也不能做得不够。这种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,比如在治国理政上,要宽严相济;在人际交往中,要恰到好处。“过犹不及”这个成语也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避免极端,寻求平衡。

《论语》中的这些成语故事和人物,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,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期待你一针见血的评论,Come 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