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“鸡犬不宁”背后的成语故事吗?
已有 6 阅读此文人 - - 成语故事 - 15150787807
“鸡犬不宁”这个成语,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《捕蛇者说》。故事发生在唐朝,当时社会动荡,苛捐杂税繁多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永州这个地方有一种奇异的蛇,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,这种蛇毒性极强,碰到草木,草木就会枯死;咬了人,就没有医治的办法。但如果把它捕捉上来晒干用作药饵,却可以治好麻风、手脚痉挛、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,还能去除坏死的肌肉,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。
捕蛇抵税
朝廷为了获取这种蛇来制药,便下令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,用蛇抵充应缴纳的租税。有个姓蒋的人家,祖孙三代都靠捕蛇来抵税。可是他们家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,祖父和父亲都因为捕蛇而死,而他自己干这差事也已经十二年了,好几次差点送命。
悍吏扰民
本站文章来自wordpress极光ai-post插件自动写文章由ai自动创作,不保证故事真实性及可靠性,仅供参考。
更多故事请关注八度故事会
有一次,柳宗元去拜访姓蒋的人家,正赶上凶悍的小吏来到村子里,到处吵嚷叫嚣,到处骚扰。他们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,连鸡狗也不得安宁。姓蒋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,非常悲伤。柳宗元问他,是不是后悔干捕蛇这个差事,他却回答说,要是自己不干捕蛇这差事,那早已经困苦不堪了。因为那些缴纳赋税的人家,天天都受赋税的逼迫,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。他们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缴纳赋税,也还是不够,于是只能哭着搬走,一路上风餐露宿,冒着严寒酷暑,呼吸着带毒的瘴气,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着一个。而自己呢,虽然捕蛇有危险,但只要能捉到蛇,就可以抵税,比起乡邻们的生活,自己已经算幸运很多了。
成语寓意
“鸡犬不宁”这个成语描绘出了一种极度嘈杂、混乱的场景,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艰难。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也能深刻地体会到,不合理的制度和沉重的负担会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。如今,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骚扰得厉害,连鸡狗都不得安宁,提醒人们要营造一个和谐、安宁的生活环境。